首页 > 代晋 > 第一一五四章 兴兵

我的书架

第一一五四章 兴兵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  烈日炎炎的淮阴北城大校场上,数干新兵正在挥汗如雨的训练。

  李徽站在检阅台上,眯着眼看着这些东府军新兵生龙活虎的训练的情形,面露欣慰之色。

  这些新兵虽然一个个面容黝黑,但是他们年轻的面容上的自信和阳刚之气洋溢。这一批新兵都是徐州新一代的青年,他们的成长环境正是徐州高速发展的十多年的时间段。

  李徽来到徐州的时候,这一批新兵都是八九岁的孩童。他们的童年是艰难的,但是随后十余年的巨大变化,徐州整体状况的好转让他们受益。

  从物质层面而言,他们生长发育的阶段正是徐州解决了温饱,且生活逐渐富足的阶段。所以这一批青年的身体素质比之同期的其他人更加强悍。荀康做过统计,徐州青年一代的身高体重都有大幅度的增长。营养什么的不说,光是能在生长发育期能够吃饱饭,不挨饿,便已经让他们强于上一代人了。

  从精神层面而言,这一批青年人对徐州的认同感极高。换句话说,在徐州自力更生军政自专的情形下,对于大晋的认同远远不及对徐州本身的认同。这种认同感源自于生长环境的改变,当然也是教育引导的结果。

  无论是出于怎样的原因,这一批青年人的自信心更强,对徐州的归属感更强,心态上也更积极。在普遍接受了一定的基本教育之后,也更明理开朗,精神面貌上更加的昂扬。

  不能说这完全是李徽刻意为之的结果,有些事固然有引导和提倡的作用,但更多的是成长环境的潜移默化,以及徐州快速发展带来的结果。可以说,徐州的青年一代和其他地方的青年一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。而这些改变也是李徽乐于看到的。



  数日前,送走燕国使者高湖之后,李徽和众人商议了此事。意见并不统一,有的人认为,这是燕国试探性的讹诈行为,燕国应该不至于敢于发动对徐州的进攻。所以,这件事还应该慎重解决,最好能够派人去燕国解释清楚,维持现状对徐州有利。

  另外一种意见是,慕容垂敢于派高湖前来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,这便是已经准备同徐州交恶。以目前的局势来看,燕国这两年局面稳定,实力恢复。在北方已经堪称是势力最强的一方。其余各方势力随着互相消耗以及姚苌苻登等人的去世已然逐渐衰落。

  慕容垂的心态定然也发生了变化,不满足于身边有徐州这个强大的势力存在。他的目标是一统北方,而最大的威胁便是卧榻之旁的徐州。只有将徐州削弱或者解决,他才可以心无旁骛的发起一统北方的进程。

  在取得了大晋朝廷的地位认可和协议交好之时,在大晋内部分裂和纷争之时,慕容垂想要对徐州动手,从动机和时机上都是恰当的。既不用担心大晋的北伐,又不必担心其他北方势力的袭扰。嗅到了朝廷孤立李徽的意图,慕容垂极有可能铤而走险。

  双方各有各的道理,互相说服不了谁。李徽的意见当然至关重要,他必须下这个决定。

  李徽的意见倾向于第二种。他向众人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分析。

  这些年,自己和慕容垂固然相安无事,但那是因为各自所处的局面使然。徐州需要争取时间发展壮大,而慕容垂需要稳定关东之地,在北方强敌环伺的情形下站稳脚跟。双方有战略上合作的需要。

  所以,即便曾经有过冲突,数次大规模的作战,造成了不小的伤亡。双方还是保持了克制,以协议和谈的方式暂时搁置了纷争,保持了背靠背的和平共处。

  但李徽心里明白,自己攫取了北徐州和青州四郡之地,是带有乘人之危的胁迫性质的。慕容垂是何等样人?这口气他如何能够咽的下去?他只是足够隐忍,能屈能伸罢了。就像他当年委身于苻坚之下,忍受氐人的冷嘲热讽和诋毁,选择隐忍度日一样,只是不得不为之。而一旦时机成熟,他会毫不犹豫的行动。

  当年苻坚淮南之败后,慕容垂立刻回到关东起兵,便是明证。



  眼下也是如此,他感觉到了时机的到来,对徐州开战也会毫不犹豫。

  而且,从他派高湖前来提出的这几个条件来看,慕容垂决心已下。他自然明白自己不会答应他的条件。将青州和北徐州之地归还给他们,以淮河为界共处,这个条件像极了当初苻坚准备南下的时候提出的条件。当初苻坚为了找理由南下,便向大晋提出了割让江北之地划江而治的条件。那其实便是狮子大开口,以对方拒绝为理由出兵的一种手段。苻坚这么做了,慕容垂也这么做了。

  所以,李徽的判断是,慕容垂其实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。绝不能忽视慕容垂的野心。而对徐州而言,数年没有大规模动兵戈,闷着头发展自己,也应该要有所动作了。

  从战略意义上而言,强大的燕国不符合徐州的利益。必须削弱燕国的力量,或者起码要对燕国再一次的进行震慑,才能让慕容垂打消对徐州的觊觎,或者起码暂时打消他们的念头。否则,将来大晋发生任何剧变,东府军都必须要时刻分心两头。一面要应付大晋的局面,一面要防备燕国的进攻,到那时,其实情形更糟糕。

  李徽给出的结论是,慕容垂定会发动进攻。而己方要坚定作战的决心,不可犹豫。与其将来捉襟见肘,不如此刻削弱燕国。趁着司马道子和桓玄对峙的时机,可以不必担心南方的掣肘,全力同燕国一战。不求灭了燕国,只求削弱燕国的力量,给于他们迎头痛击。将慕容垂打老实了,在战略上才会更加的主动。

  李徽的分析得到了众人的赞同,也解释了一些疑惑。上下人等统一了认识之后,李徽旋即召开了东府军高级将领的动员会议,告知燕国很可能进攻的消息。

  谁知得知这个消息后,东府军众将领欢声雷动,欣喜若狂。好几年没有打仗了,他们早已急不可耐。听说燕国要攻徐州,个个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

  李徽传达命令,首先派人前往北方卫戍区通知周澈,通报燕国来使,威胁进攻之事。命他放下手头所有其他事务,调集兵马,做好侦查,做好迎战的准备。于此同时,李徽下达了调集淮阴卫戍区兵马北上的命令。

  此番李徽准备动用两大卫戍区的十万兵马应对此次燕国可能得进攻,自己也将亲自率军出征。

  为了保证南方的安全,李荣的南方卫戍区五万兵马将按兵不动。李荣得知消息,专门从广陵赶回淮阴请战。要求率军出征。李徽对他做了一番解释,告诉他一旦同燕军开战,南方的防御至关重要,以防万一有人铤而走险,配合燕国的进攻。李荣虽然不太高兴,这种大战自己每份参与,自然不太开心。但是他也明白南徐州的安全至关重要。



  李徽也同意了李荣调集三万兵马进驻彭城,随时北上的请求。如果战事不顺利的话,那么李荣的兵马可以随时参战。且彭城战略位置重要,也要防备燕国南下进攻。

  数日时间,淮阴上下异常忙碌,战前的准备工作是极为繁琐的。大军调动,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。整个淮阴的气氛也变得极为紧张。

  今日忙里偷闲,来检阅五干东府军新兵的结训仪式。而这些新兵,将于明日编入各军之中,参加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正式出征了。

  随着十余个演训项目的结束,号角声中,五干名新兵列队于校场之上静静而立。

  负责新兵训练的郑子龙从侧台飞奔上台,向李徽拱手禀报。

  “启禀主公,东府军新兵演训完毕,请主公向他们训话。”

  李徽点点头,走到台前,扫视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的黝黑的面孔,缓缓点头,露出微笑。

  “诸位,经过了三个月的训练,你们的新兵生涯结束了。从即日起,你们将编入各军之中,开始你们正式的东府军生涯。我向你们表示祝贺。适才,我看了你们的演训,你们都是好样的。从你们身上,我看到了我东府军的精气神,看到了新一代青年的朝气和斗志。也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的影子。”

  “我为你们感到高兴,你们是新一代的东府军士兵,未来前途无量。再过十年,你们中会诞生无数的将军,收获无数的荣誉和胜利,你们会功成名就,成为东府军的中流砥柱,成为徐州的脊梁。当然,你们中的许多人也会战死沙场,血染黄沙。然而,这便是军人的宿命。选择了参军的那一天,便要面对这一切。好的,坏的,生还是死,都要面对。你们只要时刻记住,你们加入东府军的使命是什么,是为了保卫你们的父母妻儿,保卫徐州的父老乡亲,保卫你们珍视的一切。你们在,他们就能安然入眠,能够快乐的生活。记住这些,即便战死沙场,也死得其所,死的有价值。人生短暂,大丈夫当建一番功业,不可碌碌一生,而东府军便是你们实现人生价值,建功立业的最佳之处。你们,必会在这血与火的熔炉之中找到自我,找到人生的真谛。”

  “最后,我向你们提出几点寄语。我希望你们,保持积极的心态,保持阳刚的气魄,保持坚强的内心,坚守你们的初心。任何困难,都是磨砺,都是你们登上更高巅峰的阶梯。任何敌人,都是你们成功的砝码,都是你们功成名就的垫脚石。你们只需要战胜他们,摧毁他们,完成你们的使命。要记住,忠诚于东府军,忠诚于徐州。你们会成为更好的人,更英勇的战士,乃至天下仰慕的统帅。故而,尽情的战斗吧,未来是你们的。”



  李徽说罢,全场兵士激动高呼:“多谢主公,忠诚主公。”

  李徽笑着点头,高声道:“让我们高唱军歌,庆贺你们踏上新的征程。”

  李徽起头,全军齐声高唱: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……岂曰无衣?与子同裳。王于兴师,修我甲兵。……”

  歌声嘹亮,直冲云霄。.



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