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 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和准备,王恭得到了他想要的回应。
荆州刺史殷仲堪写来回信,表示他会在王恭出兵之后出兵响应。并且,他在信中还给了王恭一个意外的惊喜。那便是,居于荆州的南郡公桓玄愿意帮助自己联络豫州刺史杨佺期一同出兵。
豫州刺史杨佺期是荆州桓氏旧部所属的梁州刺史杨亮之子,杨亮父子受恩于桓氏,一直感激于心。如今桓氏虽然衰亡,但杨氏父子对南郡公桓玄却一直很恭敬。桓玄是桓温幼子,今年岁数虽然只有十五岁,但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为桓氏之主。杨亮父子经常回荆州探望他,对桓玄甚为谦恭。这当然是看在了桓温的面子上,但另一方面,桓玄会来事,行止有度,也令杨亮认为桓玄是可造之材。故而经常领着桓玄出入各种场合,为桓玄站台增势。
荆州刺史殷仲堪和杨亮颇有交情,殷仲堪到荆州任职之后,鉴于杨亮之故,对这位南郡公桓玄也是甚为客气,引为座上宾。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给杨亮面子,其实也是殷仲堪本身的需求。
桓氏虽然式微,但是荆州旧部尚在,桓氏属下官员和将领如今开枝散叶身居高职要职。在荆州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。殷仲堪想要在荆州做出一番事情来,或者是起码要掌控荆州的话,那还是费一番周章的。所以,通过和桓玄交好,是最快最便捷的方式。而桓玄表现出的少年老成和聪慧儒雅,和桓温截然不同。这让殷仲堪对桓玄的好感倍增。
很短的时间里,殷仲堪便和桓玄成了好朋友。他们经常宴饮游玩,竟然俨然似忘年之交。
四月里,殷仲堪接待了王恭的使者,王恭欲起兵讨伐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的想法,和殷仲堪不谋而合。先皇司马曜之死对殷仲堪震动很大,司马曜对自己素有恩惠,现在很明显,司马曜之死显然是被人阴谋杀害的。若不讨伐弑君的贼子,怎对得起先皇隆恩。
殷仲堪是个重恩义的性情之人,他不能允许自己坐视不理。所以王恭的邀请共同出兵,恰恰是他也想要做的事。
考虑到出兵之事牵扯甚广,必须要得到荆州将官们的支持。而自己上任的时间没多久,恐怕难以调动他们,令事情不谐。殷仲堪冒着巨大的风险,在考虑了数日之后将此事告知了桓玄,以征求桓玄的意见为名,探听桓玄的口气。
没想到桓玄的反应出乎自己的意料,他不但没有惊惶失措,反而认为该当这么做。桓玄说,朝廷里有奸佞之臣,理当除之。先皇的死因成谜,必要追究。司马道子王国宝之流倒行逆施,残害世家大族,一旦任由他们横行,则人人自危,必须制止他们,制衡他们。
桓玄表示,自己愿意为殷仲堪驱使,愿意为他在此事上效力,说服军中众人听从命令。并且他还说,凭荆州一州之兵威势不足,他愿意说服豫州杨佺期出兵,那样的话,便可就近进军建康,和王恭形成东西进逼之势。
殷仲堪闻言大喜过望。豫州乃江淮之地,距离建康仅仅一江之隔。就算江州的陶范率军增援司马道子,也只能阻挡荆州兵马顺江而下。豫州兵马距离京城最近,他是没法阻挡的。如此一来,则对京城的威慑更大。
桓玄说到做到,他亲自前往豫州,并且带来了好消息。杨佺期久在边塞领军作战,随父征战沙场,立下累累战功。大晋朝中之事,令这位怀有报国之志的将领心中愤怒。当此之时,桓玄前来劝说,杨佺期甚至没有询问杨亮的意见便同意了此事。
王恭得到了荆州的回应之后大喜过望。殷仲堪和杨佺期的出兵,意味着东西并进的计划已然成型。这便几乎已经成功了一半。
而来自吴兴的王廞也很快有了回应。如王恭所料的那般,王廞在回信中说,他已经联络了会稽郡的前吴国内史,会稽大族虞氏家主虞啸父,兴义郡大族郭凯之共同举事响应。一旦王恭起兵,他们便在三吴之地起兵响应,截断吴地水陆粮道,断绝京城供给。
在王恭看来,此刻已然是万事俱备,再无纰漏了。虽然徐州的李徽并没有给予自己回应,而且有迹象表明,徐州东府军正集结于邗沟沿线和临海郡一带。但在王恭看来,这更多是得知消息之后的自保之举。
这个李徽,看来是只想着自保,并不想参与其中。他之所以不肯给自己回应,大概四因为他不想公开留下口实,被人以为他站在自己一方。
王恭认为,李徽绝无胆量参与其事。一旦起兵,局势将会迅速形成对自己有利的态势,到那时,李徽不但不敢捣乱,恐怕要主动来巴结自己。只不过,到那时,自己恐怕未必会如他的愿了。
这种首鼠两端,只顾自己的人,王恭是不屑于与之结交的。他此刻的倨傲,之后必然后悔。
……
大晋隆安元年五月十九,王恭于广陵城举行誓师大会。
巳时时分,广陵城外,邗沟岸边的大校场上,六万北府军兵马集结于此。
高台之上,王恭率众将登台,检阅兵马,同时宣读讨伐王国宝,清肃朝中奸佞之臣的讨伐檄文。
“往者我大晋衰微,胡贼乱我中原,生灵涂炭,国祚蒙尘。元帝圣德降世,建业于江南,至今已有百年。百年而来,我大晋外受胡贼之胁,屡遭危难之时。虽良将贤臣用命,鞠躬效死,然终难收复中原之地,囿于江南一隅,终难寸进。”
“至先帝登基,励精图治,意重振我大晋国祚,中兴我大晋祖业。先帝文成武德,亲政之初,任贤明之臣,败强胡之军。淮南一战,北府军威震天下,自此秦国分崩离析,我大晋局面豁然。”
“当此之时,正是我大晋中兴之机。若上下同心,齐心协力,我大晋必中兴有望,恢复旧日山河,令破碎山河一统,故民回归,天下安定。然朝有佞臣当道,奸贼王国宝及其党羽,残害忠良贤臣,阻挠北伐大业,结朋党以弄权,诛异己以威众,令朝堂昏暗,百官愤怒,万民斥责。先帝本已定夺,欲处置佞臣,清肃朝堂。然当此之时,陛下骤然崩殂,令人惊愕悲痛,不能自己。万民同悲,天地变色,此乃我大晋之劫数也。”
“陛下骤然崩殂,朝中佞臣却在,我王恭受先皇之恩,蒙社稷之恩遇,焉能等闲视之,束手旁观。今再次号令诸军,高举清肃朝堂之旗,奉先帝之遗命,约同盟之忠军,借诸军之威武,行除佞之正义。水陆大军高举,兵进建康,诛杀奸佞,恢复朝野清明。”
“今王恭于此告知朝中佞臣王国宝及其党羽之徒,若迷而不返,偷安旦夕,大军一发,则玉石俱焚,虽欲悔之,亦无及己。其详则利害,自求多福。各具宣布,咸使知闻!”
这篇檄文可谓是洋洋洒洒,气势凌厉。王恭当众宣读,声如洪钟,数万将士热血沸腾,一个个仿佛认为自己正在做着这世上最为正义之事一般,热血上涌。
王恭神态激昂,宣读檄文之后,随即授旗传令,兵马进发。
号炮声中,数万兵马开始登船南下,两百多艘战船于邗沟广陵满头集结,满载万余兵士之后,绵延数里。长风鼓帆,直奔大江而去。
王恭则率北府军其余的五万马步兵马沿着大道开拔南下。数以干计的车辆运载物资随军而动。队伍绵延十余里,气势庞大之极。.